最初起源
十八世纪末,大批华人为了生活从中国被“卖猪仔”到南洋,即是当时的马来亚,在锡矿场当劳工。
每天,矿工们长时间在锡矿工场以河水冲洗锡矿导致全身湿透,再加上炎热的天气,日晒雨淋和水土不服的恶劣环境下辛苦工作,因此易于患上感冒等疾病。
当时医疗设施欠发达,矿工们在附近的树丛发现一种不知名的神奇果籽树。他们采下的果实和叶子晒干收藏起来。每当病发时以慢火烘炒,加上生姜和肉类(肉类是丛林抓回来的山猪,四脚蛇,果子狸等野生动物)
熬成浓浓的药汤,把热汤药服喝下去,随后穿上厚厚的衣服和被盖起来,把一身的汗排出体外,休息后,感冒等疾病也就康复了。
这种苦口良药具有提神和治疗疾病等作用,也是锡矿劳工的神奇救命果实。究竟这种是什么果籽树含有此功能呢?
当时马来亚是英国的殖民地,所有的锡矿场和橡胶园都属于英国人的资产。
某天英国矿主巡查锡矿场时,嗅到有阵浓浓咖啡香味而被吸引住,就吩咐工头要试试道地咖啡,当时的矿工们以为矿主人生病要服喝汤药,但经过一轮翻译,解释和询问之下很惊讶地拿点药渣来查看后,原来是咖啡的果实,便告知矿工们这种神奇果实是咖啡果。
从那时开始,矿主则教导华人矿工们必须把咖啡果晒干后,去除咖啡果壳的咖啡豆(又称为咖啡籽),
经过烘炒,研磨加糖和以沸水冲泡成的香醇咖啡,不但是一种高尚且美味的饮料,而且具提神和保健的作用。
白咖啡与黑咖啡的历史来源
同时,它能提升矿工的动力和生产力,从而孕育了当地的咖啡文化。
矿工们为了提神和提升工作能力,就大量的喝咖啡。那时的咖啡豆非常有限,为了好好利用咖啡豆,就用糖炒煮成焦糊,再加上咖啡豆煮炒成黑胶胶且有粘性的咖啡,因此就研发出糖胶咖啡(广东话的“胶”与“搞”同音),所以也称为“咖啡搞”又称 “咖啡乌”或黑咖啡。
焦糖越多煮出来的咖啡越黑越有胶粘性,后来又称“咖啡乌搞”。
当时搞搞的咖啡乌,就是浓浓咖啡的意思,深受当地华人矿工的青睐,自然就成为华人日常不可缺少的饮料。
亦因华人劳工流动性大,就这样“咖啡乌搞”的黑咖啡传到马来亚每一个角落,因此也演变或至今马来西亚独特的文化遗产。
白咖啡的历史
历史的开端
白咖啡文化的历史与英式咖啡密不可分。当时大量的中国人南下马来亚,从事各行业。有些人则被聘请到英国家庭担任管家,自然地就开始接触到烘炒咖啡和品尝真正咖啡的机会。
白咖啡的来源:管家每天都会为主人准备餐食,当主人要品尝加上牛奶的咖啡时,他总是对管家说“white coffee”, 既是白咖啡的意思,亦是当时富豪的饮料,若要品尝咖啡乌时就会说 “black coffee”,因此管家在英国家庭耳濡目染下,略懂英语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当日本入侵马来亚时,很多英国人开始搬离马来亚回去英国,因此第一代创办人曹运廷先生(英国人的管家)也失业了。曹运廷先生就从华都拉也(当时务边甘邦牙也一带)去霸罗市(现在的怡保市)谋生活。
在霸罗的近打河旁,当时有个露天市集(即现时旧街场河岸旁),他就拉辆简单的木头车去摆售咖啡。
他在英国人对饮食文化影响之下,从而而研制出香醇美味的咖啡。
由于当时品尝咖啡的华人习惯黑咖啡(焦糖咖啡),所以就研制出英式加上道地口味的咖啡--白咖啡。
经过无数次的研制,就用道地黑咖啡混合道地的咖啡豆,加上少许的糖,研磨成粉,再加上红十字牛奶和沸水,泡制出一杯香醇又香滑的咖啡,他终于成了白咖啡的创办人。因为他懂得少许英语,就自己把加奶的咖啡翻译成“WHITE COFFEE”,中文即是白咖啡,也是当时的招牌饮料。
无加奶的咖啡为“BLACK COFFEE”,即是咖啡乌。就这样,曹运廷先生成了一位真正创办白咖啡的历史人物。
经过一段时间,他的生意越来越火红,他成名了,当地人就称他为“白叔”或“白老大”。久而久之,他真正的姓名就慢慢地被遗忘了。
当时华人生活艰辛,为了谋生,很多华人就开始请教白叔关于白咖啡这门生意,而白叔毫不吝啬的教导他们如何泡制香醇美味的白咖啡,白叔为了帮助更多华人,就烘炒白咖啡和黑咖啡,供应给这些饮食档,令当地华人可以享受到浓浓乡情的怡保白咖啡。白叔成为了真正白咖啡的创始人,令白咖啡享誉全球。
Copyright © Yee Kong Coffee & Food Manufacturing Sdn. Bhd. All Rights Reserved.